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趋成熟,智能化的感知、决策与控制技术在助力多个传统领域增速发展的同时,不断催生出新的理论交叉与技术融合成果,尤其是在智能交通、无人驾驶、智慧机器人、云控平台等方向,已经取得许多令人兴奋的成绩。在各行业智能化变革的浪潮中,如何把握好潜在的机遇与挑战,推动理论与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是值得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值此六十周年纪念之际,中国自动化学会邀请来自多家行业领军单位的学者、专家齐聚一堂,共话智能技术的前沿探索和应用。
在复杂动态的海洋环境下,无人海洋装备进入海洋、探测海洋、开发海洋时,在自主与协同控制、声学成像、地球数据采集设备自身系统健康数据采集等方面包含了声、光、电、磁等异构多源的数据信息,面临若信号,大延时、强扰动等的制约。本报告探讨对于突破这些制约条件,融合多源异构的信息实现无人智能化的融合感知与跨域智能控制。
孙长银,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自动化学报》 副主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人员,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自动化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习机器研究中心主任,2008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11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科技部首批“人工智能专项”重点项目负责人,江苏前沿引领基础专项领衔科学家,国家“万人计划”科学技术创新领军人才。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杨嘉墀科技奖一等奖、WCICA谈自忠理论论文奖、CAA自然科学一等奖、CAA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IEEE期刊优秀论文奖,陈翰馥奖等。目前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AI与机器人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智能控制与智能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获建国70周年纪念奖章一枚。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并且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面临诸多挑战。迫切地需要满足山地高原、城市巷道、震后废墟等特种环境下侦察打击、抢险救援、物资运输等多任务需求的运载工具。多模态高机动地面平台可实现高适应、高可靠、快速机动的军、民任务执行能力,是未来实现特种环境作业的关键装备保障和核心力量。本次报告围绕多模态高机动地面平台,针对其研究背景与现状、面临的挑战与问题、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报告人团队在本领域进行的探索进行介绍。
刘辉,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车辆动力学与控制、特种车辆技术。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背景预研、国防基础产品创新计划等科研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在东风汽车从事智能网联研发技术和应用工作,正带领团队自主研发L3-/L3+无人驾驶技术产品。在东风自主品牌已经研发投产L1和L2+无人驾驶产品和L3-高速公路无人驾驶辅助系统;L4的无人驾驶出租车/代客泊车已在武汉市公开复杂道路上做规模化常态化的示范运行,正以东风无人驾驶领航项目为抓手在武汉市建立全国顶级规模、数据最多、场景最丰富和技术最先进的无人驾驶出租车研发示范运行基地且探索商业化运行;在行业里处于领头羊。2005年开始在德国汽车行业始终致力于智能网联、智能驾驶和底盘控制等高科技领域研发应用。曾多次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以及东风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在德国最著名的汽车行业出版社VDI出版了车辆动力学控制著作且收录在德国国家图书馆;在国内外高水平的专业杂志和学术期刊上发表超过30篇以上高水平学术文章;且拥有30多项德国、欧洲、美国和全球的高水平发明专利。在德国宝马和德国大陆曾经主持和参与全球最先进的智能驾驶技术产品研发且首次在宝马7系投产。是中国智能驾驶技术产品的促进者。
我们将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类驾驶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行为差异,并籍此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角度来建模两者对于交通效率的不同影响,分析智能网联汽车对于交通效率提升的潜力和途径。
李力,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Transport Reviews和自动化学报等期刊编委。主要是做人工智能、智能汽车与智能交通等领域科研工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检索论文110余篇。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2020年2月,发改委联合十一部委发布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的策略》中,明确了云控基础平台是产业高质量发展需重点突破的关键基础技术,以及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云控基础平台应作为智能汽车基础设施来建设的定位。作为加速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核心平台,云控基础平台可以车路互联与云端协同的方式为单车无人驾驶提供感知与决策辅助,促进无人驾驶快速落地;也可打通车路隔阂,在实现个体车辆与全局交通系统互联、信息共享。构建架构统一的云控基础平台对于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具备极其重大战略意义。
褚文博,研究员,本科和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硕士毕业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获北京市科技新星、首都劳动奖章。褚文博博士致力于解决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和产业化难题,围绕智能网联汽车的云控关键技术,先后牵头并主持多个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北京市重点研发计等,共计获得数千万国家资金支持。
1、无人矿山运输的必要性;2、无人矿山运输的整体方案;3、无人矿山运输的关键技术;4、无人矿山运输的具体应用案例。
王健,博士,吉林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岛慧拓智能机器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战略官。先后在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法国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韩国汉阳大学从事博士生、博士后、访问学者等研究工作。
为最终实现巷道掘进的少人化和无人化,在整个综掘工作面所有设备和各个工艺环节的机器人化以及全面感知、精准测控、自主导航、并行作业、一致协调的基础上实现远程可视化、智能化控制是其必由之路,报告重点介绍了当前掘进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关键技术突破,以及无人化解决方案。
杨健健,男,1988年4月出生,山东济宁人,党员,副教授,博士,中国自动化学会智慧矿山专委会(筹)副秘书长,越崎青年学者,“煤炭学报”智能矿山相关专题客座编辑,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智能控制与机器人系系主任。主持承担《国家能源集团露天矿智能化建设技术系列标准》的编制工作,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国家能源集团露天矿无人驾驶运输作业技术规范标准》项目,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研究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1项、国家863重点(大)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承担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1项和若干项横向项目的研究与攻关。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2篇,其中SCI/EI检索22篇,其他中文核心10篇,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参与编著专著1部。
关于2021中国自动化大会延期举办的通知 关于征集自动化领域技术成果的通知 中国自动化学会通讯 2021年10月第5期(第42卷 总第218期)发布 2022“CAA云讲座”报告人火热征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