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专注智能装备领域,发挥宇航技术、专业基础和系统工程经验优势,重点聚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核工业三大国家战略性行业,形成了铁路车辆运行安全检测及检修系统、智能测试仿真系统和微系统与控制部组件、核工业及特殊环境自动化装备三大业务板块的产业格局。
根据国家统计局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从事的铁路车辆运行安全检测及检修业务属于“C37铁路专用设备及器材、配件制造业”。依照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修订),公司属于“C39制造业中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公司铁路车辆运行安全检测及检修业务板块的产品主要使用在于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
作为城市发展的骨架和经济循环流转的动脉,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一直与国家重大战略高度契合,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一带一路”、新型城镇化等重大战略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根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公司公布的数据,2023年铁路货运实现持续增长,全年国家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 39.1亿吨,再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45亿元,同比增长7.5%,投产新线公里。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公司2024年工作目标精确指出,将全面完成国家铁路投资任务,投产新线公里以上;完成运输总收入1万亿元,同比增收359亿元,增长3.7%;坚持铁路绿色发展,务实稳妥推进铁路碳达峰、碳中和。2023年交通运输部出台的《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指出2027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7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5.3万公里左右,普速铁路11.7万公里左右。
未来十年,轨道交通作为一种绿色交通方式,将在国家产业转型、运输结构调整、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等一系列系统性变革中,发挥低碳、环保、高效、节能的巨大优势。我国铁路交通运输效益持续向好,轨道交通行业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为轨道交通车辆运行安全检测和检修行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公司依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各铁路局制定的检修周期、范围和标准的要求,开展铁路车辆运行安全检测及检修业务,所涉及业务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计划性,所涉及行业并无明显的周期性特点。
公司作为国内具有铁路运行安全动态检测系统全品类产品的厂家之一,在铁路行业具有30多年铁路市场用户基础,产品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具有较强的行业竞争力和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市场保有量,在铁路运营安全服务提供商及轨道交通机车车辆检测检修智能装备提供商中保持在第一梯队的地位。近年来,公司先后在亚吉铁路、蒙内铁路、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国际项目中标,产品设备广受好评,公司品牌进一步被国际市场所认可。
我国铁路建设处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和重要改革时期,2020年国铁集团发布的《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将率先建成服务安全优质、保障坚强有力、实力国际领先的现代化铁路强国,智能高铁率先建成,智慧铁路加快实现。根据国铁集团印发的《“十四五”铁路科学技术创新发展规划》,推动监测检测、检修数字化,推动修程修制改革是铁路建设运营行业的重要改革方向,包括深化工电供一体化检测维修、推进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与修程修制优化、完善设施设备检验测试监测和养护维修、以精准检测维护为目标推动高速动车组、机车车辆、固定设施故障预测和健康管理等,铁路技术装备智能化、工业数字化水平的提升将催生大量产品需求。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设备和系统为代表的铁路智能化建设市场将迎来高增长的发展机遇。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从事的智能测试仿真系统和微系统与控制部组件业务属于“C3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的“其他计算机制造”。根据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所从事业务属于“C3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公司智能测试仿真系统和微系统与控制部组件业务板块的产品主要使用在于航天、航空等领域。
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势头迅猛,航天产业正以独特的优势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中国航天科技000901)活动蓝皮书(2023年)》显示,2023年我国实施67次发射任务,位列世界第二,研制发射221个航天器,发射次数及航天器数量刷新中国最高纪录。2023年,我国航天在运载火箭、载人航天、月球和深空探测、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科学和技术试验等领域持续创新突破,进入空间、探索空间、利用空间能力慢慢地加强。2024年,中国航天活动将持续保持高密度运行,《蓝皮书》显示,2024年中国航天全年预计实施100次左右发射任务,有望创造新的纪录,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将迎来首次发射任务,多个卫星星座将加速组网建设。在这100次左右发射任务中,航天科技集团计划安排近70次,将发射290余个航天器,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任务。
近年来,商业航天迎来了极好的发展机遇。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提出2024年,要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
随着传统航天产业和商业航天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航天技术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国产化高可靠、高性能、小型化、长寿命的SoC及SiP产品的市场需求日益迫切,促使国内微系统和控制部组件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
子公司轩宇空间所涉及的智能测试仿真系统、微系统及控制部组件行业并无明显的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特征,主要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防投入规模相关,受区域教育水平、科研实力和环境、专业方面技术人才集中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
轩宇空间在智能测试仿真系统、微系统及控制部组件行业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拥有多项核心技术,开发出多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整体业务在行业内位居前列,技术居于国内领先水平。近年来,轩宇空间先后荣获“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称号、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称号,获批“空天高性能处理器芯片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中关村科技园顺义园区管委会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其产品和品牌受到市场广泛认可。
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政策,大力支持商业航天发展000547)。《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兴起的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这是我国首次将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它标志着我国在航天产业领域将实现飞跃发展。北京、上海等多个省(市)出台办法、规划、行动方案,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布局落地。2024年1月,北京市印发的《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提出发展目标:到2028年,北京商业航天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明显地增强,产业能级显著提升;此后,再用 5年时间,形成可重复使用火箭常态发射能力,建成天地一体通导遥巨型星座体系,空天信息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深层次地融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业航天创新发展高地。此前,上海市印发了《上海市促进商业航天发展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 2025年,形成从火箭、卫星、地面站到终端的全覆盖产业链。
经过近年发展,我国航天产业呈现出发展的潜在能力大、市场规模广、上涨的速度快的特点,拥有非常良好广阔的发展机遇。航天航空行业整体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带动公司智能测试仿真系统和微系统与控制部组件业务的规模化发展。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从事的核工业及特殊环境自动化装备业务属于“C34通用设备制造业”中的“特殊作业机器人制造”。根据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轩宇智能所从事业务属于“C34通用设备制造业”。公司核工业及特殊环境自动化装备业务主要使用在于核工业、特殊环境要求的行业。
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核能开发、利用的综合性新兴工业,涉及国家能源开发利用、高科技发展以及国家竞争力等多个角度。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3)》显示,目前我国在建核电机组共24台,总装机容量约2681万千瓦,整体规模继续保持全球第一;中国大陆商用核电机组54台,总装机容量5682万千瓦,位居全球第三。核电总装机容量占全国电力装机总量的 2.2%。预计 2030年前,我国在运核电装机规模有望变成全球第一,在世界核电产业格局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预计到 2035年,我国核能发电量在总发电量的占比将达到 10%左右,相比 2022年翻倍。此外,随着核工业装备领域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将加快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推广应用及装备升级换代,对人不可达区域进行机器人操作、维修,减少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实现“机器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机器人在促进核电发展所需的核燃料循环产业、提升核产业链智能制造水平等方面能发挥非消极作用,未来将受到国家清洁能源及碳中和政策的支持和鼓励。
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中国机器人技术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年)》显示,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总体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应用场景显著扩展,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进程不断加快,协作机器人、物流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产品的优点慢慢地加强。近年来,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业正面临着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大好时机。一方面,AI在机器人行业的应用正在推动行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使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得到了显著提高,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随技术的创新和需求的变化,机器人开始步入医疗、农业、服务等新兴领域。另一方面,机器人技术的进步也带动了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是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具体应用,依靠机器人技术,智能制造装备能灵活适应地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实现产业升级。随着《“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的发布,我国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行业未来将持续稳定增长。
随着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新兴数字化技术与机器人、智能制造技术的深层次地融合,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进入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阶段。
子公司轩宇智能所介入的核工业细致划分领域业务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计划性,按照预研、验证、工程科研、示范工程的节奏进行推进,所涉及行业并无明显的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特征,主要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防投入规模相关,受区域教育水平、科研实力和环境、专业方面技术人才集中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
轩宇智能随着多个非标定制系统项目的成功交付,已正式确立了核工业箱室自动化生产线智能装备核心供应商的地位,在核工业等领域具有了一定的市场知名度和用户粘性,可在相关领域获得较为稳定的自动化设备研制、生产线年度,轩宇智能相继获得“北京市创新型中小企业”“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资质证书,公司研发管理模式逐步优化,为后续快速拓展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信部等部门发布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中提出,到 2025年,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及一大批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成3至5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到2035年,我国机器人产业总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上述多项政策的颁布,为特殊环境智能装备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航天智装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主营业务有三大业务板块:铁路车辆运行安全检测及检修系统、智能测试仿真系统和微系统与控制部组件、核工业及特殊环境自动化装备。报告期内,公司主要营业业务未出现重大变化。
在铁路车辆运行安全检测及检修领域,公司将应用于卫星姿态控制的红外线探测技术引入我国铁路车辆运行安全检验测试领域,通过人才引进和激励政策,完善健全核心技术团队,建立轨道交通机车车辆智能检测检修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拓展铁路机车车辆运行安全动态检验测试产品体系,开创轨道交通机车车辆智能检测检修综合系统产品体系,引领轨道交通机车车辆检测检修装备向智能化发展,使公司铁路业务在铁路运营安全服务提供商及轨道交通机车车辆检测检修智能装备提供商中持续保持在第一梯队的地位。
在智能测试仿真系统和微系统与控制部组件领域,子公司轩宇空间凭借在测控仿真技术领域的多年深耕,持续发力传统宇航地面测试保障领域,大力拓展航空、船舶等市场,其科学技术产品创新一直走在我国复杂航天器系统测控仿真领域技术前沿。轩宇空间在微系统和控制系统部组件领域持续巩固传统宇航芯片市场,积极拓展商业航天和工业控制领域用户,多次获得国家和北京市前沿技术产品研发支持,公司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已经逐步确定了行业领先的市场地位,业务规模逐年稳定增长。轩宇空间整体业务在行业内位居前列,技术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在核工业自动化装备领域,子公司轩宇智能作为特种机器人研制与产业化平台,凭借在核工业自动化装备的多年深耕,完成了核工业卡脖子产品的国产化,并已有重点系统集成项目投产运行。轩宇智能具备围绕特殊行业需求和应用场景、快速形成定制方案、为客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和核心产品的能力,目前确立了核工业箱室自动化生产线智能装备核心供应商的地位,在市场之间的竞争中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子公司杭州轩宇以科学技术创新为驱动,依托自身人才技术优势,紧跟当前市场变化,成为公司在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窗口和创新平台。
铁路车辆运行安全检测及检修业务方面,企业主要从事铁路车辆运行安全检测领域和机车车辆检修自动化领域相关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安装和服务。产品主要包括铁路车辆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车辆运行故障动态图像检测系统、车辆滚动轴承早期故障轨边声学诊断系统、车辆运行品质轨边检测系统以及相关安全检测信息化产品。
铁路车辆运行安全检测及检修系统主要应用于国内外轨道交通行业,包括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检测。
销售模式:公司采取直销的销售模式,通过招投标、竞争性谈判与单一来源谈判的方式获取业务,签订业务合同,并按照合同约定及客户需求提供轨道交通产品及轨道交通专业技术服务。
生产模式:铁路车辆运行安全检测及检修系统属于光机电一体化产品及配套系统软件,产品的生产环节主要包括研发设计、加工、装配、调试、试验与检验。研发设计环节由公司自主完成,加工环节中技术含量高的核心部件由公司自主采购原材料加工装配完成,通用部件采用外购或外协定制方式,劳动密集型、加工工艺简单的生产环节通过外协定制加工完成。
研发模式:该板块业务的研发模式主要是依据行业市场变化以及相应政策变化,采取自主研发形式,围绕不同类型产品开展不同形式的研发工作。
采购模式:公司实行原材料集中统一采购,采购合同按照逐级授权的方式通过OA办公系统进行审批,同时采用ERP系统进行存货管理、发票管理、货款管理、供应商管理,通过全面的办公自动化工具确保采购行为的高效与合规性。
公司在铁路运行安全检测领域耕耘三十多年,是较早从事铁路车辆运行安全动态检测产品研制开发的企业之一。公司通过持续研发积累和技术创新,自主研发并掌握了非接触红外动态测温技术、图像智能检测技术、声学诊断技术等核心技术,积累了长期的实践经验、广泛的客户关系,主营产品广泛应用于干线铁路、地方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2023年,公司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结合自身优势,践行产品走出去策略,参与中国境外首条高速铁路雅万高铁项目建设,承担的动车组运行故障图像检测系统项目顺利验收,设备至今运行状况良好,并得到了用户的极大认可。
智能测试仿真系统:包括复杂系统和复杂装备在研制、集成和交付运行过程中的仿真验证平台、地面测试平台。产品主要应用于航天、航空等复杂智能装备领域,为复杂系统和复杂装备在地面研制过程、大系统集成调试过程、长期连续稳定运行过程提供仿真、测试手段。
微系统及控制部组件:微系统主要包括片上微处理器、存储器等产品,控制部组件主要包括姿轨控液体动力系统、光学惯性组合导航装置、姿态敏感器、微处理器、空间机电等产品。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等复杂智能装备的控制系统。
销售模式:主要通过公开投标和客户议标的方式获得项目订单,直接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按照客户需求量身定做项目产品。对于定型通用类产品,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在保证产品充分利润的基础上制定价格。
生产模式:系统仿真测试平台类产品的生产模式主要是采用模块化、平台化方式实现,通过预先对模块化产品批量生产,根据客户需求进行系统设计、模块化产品配置,快速实现系统产品功能,保证产品质量和研制生产交付进度;通用微系统模块和定型的控制部组件采用预先生产模式,适用于部分通用性强、使用量大、技术成熟的产品,年初预测生产计划并备料投产,确保用户能够随时定购。生产过程中,部分环节电装、机械结构件加工和组件测试实验等采取外协或外包方式完成。
研发模式:轩宇空间的研发模式主要为自主研发,主要是通过自有资金和技术独立进行研发,并拥有研发项目的独立知识产权,同时公司根据客户提出的指标参数和技术要求,对客户的工艺特点进行分析,开展有针对性的主动型技术研发。
采购模式:日常采购品主要包括科研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外协外购件,以及维持正常科研生产所需的固定资产。对于非日常耗用原材料,按订单配套生产需求提请报批采购计划的方式进行;对于常用原材料、辅料及元器件备料,视领用情况集中采购。
轩宇空间研发的仿真测试平台已经大量成功应用于航天航空控制系统地面仿真测试、嵌入式计算机地面测试及测试数据管理等领域,可为复杂系统和复杂单机提供仿真和测试验证平台,有效支撑了国家重大航天型号任务;研发的微系统产品,目前在高可靠抗辐照加固设计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多款产品已经得到成功应用,在高等级抗辐照类处理器、存储器领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研制的控制系统核心部组件产品,实现了轻小型化、高集成和高性能的技术特点,具备产业化大规模研制的基础,已经在商业航天等领域开始大量应用。
智能装备系统:公司主要是做应用于特殊环境,特殊需求,特种行业“三特”领域中的智能装备系统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远程操作装置:用于特殊环境内工艺操作的专用机电一体化关键设备,具有多自由度、高负载能力、高可靠性、操作灵活的特点,可以承担大负载、大范围操作和检维修作业,提高设备自动运行能力和降低检维修难度。
轩宇智能的智能装备系统业务主要聚焦于特种行业、特殊环境、特殊要求“三特”领域,技术、产品及服务广泛应用于核工业及其他特殊环境要求的行业。远程操作装置业务市场定位是面向特殊环境内工艺操作的专用机电一体化关键设备。
销售模式:公司采取直销的销售模式,销售订单主要通过参与竞标和客户议标获得。
生产模式:核工业自动化装备系列产品按项目定制化生产,属于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生产过程分为需求确认、投标、工程立项、设计加工、总装调试、系统联调、交付验收等阶段。
研发模式:轩宇智能采取自主研发、客户定制与院所合作相结合的模式开展研发工作,坚持市场驱动和客户驱动。市场驱动的产品开发为主动开发,主要是针对市场需要,包括因技术进步而导致的产品更新换代需求等,开发新产品,储备新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客户驱动的产品开发设计为定制化开发,公司根据客户产品需求提供产品设计、样品试制和调试等服务;或根据客户的需求,在现有自主开发产品或技术平台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定制化修改、功能扩展,以提高获取市场订单的能力。
采购模式:轩宇智能采购方式为根据项目需求自主采购。对于标准设备及材料,主要通过原厂采购及代理采购的方式进行。对于非标设备及零部件,主要由轩宇智能总体安排,委托外协单位进行研制及加工制造。
轩宇智能已成为国内核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领域的重要供应商,相关产品已在核工业多个项目成功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核工业多个应用场景的工艺流程及服务需求具备深刻的理解能力,具有快速围绕客户的真实需求定制的系统集成优势,以及组织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为客户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的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
公司重点聚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核工业三大领域,紧跟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核工业等国家战略性行业的快速发展步伐,凭借在上述行业的深耕,对服务市场的不断发掘,坚持研发攻关和市场拓展联动相结合,带动营业收入不断增加。
报告期内,为更加全面地体现公司的战略定位和业务结构,进一步发挥航天品牌效应,易于资本市场理解公司的战略方向和核心竞争力,公司正式更名为“北京航天神舟智能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变更为“航天智装”。更名后,公司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良好反馈,品牌影响力逐步提升,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公司拥有强大的技术研发、创新及产业化能力,公司产品在所处行业已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为公司取得业绩奠定了基础。报告期内公司在各板块完善产品线布局,将产业脉络延伸到多元化布局进程中,不断进行技术演进、产品结构优化、构建技术和资源壁垒,致力于提高公司研发效率和产品迭代速度,助推更先进的技术和工艺能力升级迭代,为公司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驱动力。
公司不断提升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水平,推动公司战略高效执行落地,促进各业务板块的合作交流,助力降本增效。报告期内,公司坚持“重基础、利长远”,坚持“全员市场、全员创新、全员履约、全员成本、全员攻坚”,持续深化改革,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推动上市公司质量提升。
公司依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对外开展业务时具有良好的品牌效应,凭借多年在铁路运行安全检测及检修、智能测试仿真系统和微系统与控制部组件、核工业自动化装备领域的深耕,其产品和品牌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并在相关领域品牌影响力突出。报告期内,公司更名为“北京航天神舟智能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凸显了公司战略定位和业务结构,进一步提升航天企业的品牌影响力。2022、2023年度公司连续两年入围“北京制造业企业100强”榜单,充分彰显了公司智能装备行业的地位,也体现出公司强劲的发展韧性与潜力。
铁路车辆运行安全检测及检修业务方面,公司依托长期在铁路行业积累的丰富经验,始终专注于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充分发挥在轨道交通行业内领先的红外线探测、智能传感器、光机电一体化设计、高速数字图像采集与处理、图像自动识别、自动化控制等现代检测与控制技术领域的优势,大力巩固存量市场,发掘增量市场,促进业务领域高质量发展。
智能测试仿真系统和微系统与控制部组件方面,公司建立了高性能、高可靠处理器芯片设计验证平台和高可靠微系统芯片封装设计及仿真验证平台,拥有了以复杂系统自动化测试技术、卫星姿态控制物理仿真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测试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核心技术,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控制部组件产品及解决方案。轩宇空间先后荣获“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称号、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称号,其产品和品牌受到了市场广泛认可。
核工业及特殊环境自动化装备方面,公司以现有技术和产品为出发点,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形成了面向核工业及特殊环境下的总体设计技术、人机交互技术、模块化设计技术等,为快速开展围绕特种行业、特种环境及特种应用的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轩宇智能先后荣获“北京市创新型中小企业”“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称号。
公司始终坚持市场导向、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坚持将领先的技术、卓越的运营与优秀的服务相结合,为客户提供一流的产品与问题解决方案,与客户保持良好的互动。
铁路车辆运行安全检测及检修业务领域,公司与全国18个铁路局、集团公司及国家能源集团等大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技术服务关系,公司产品在铁路六大干线及重点高铁项目得到了广泛应用,公司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市场较好的认可,积累了一批实力雄厚的优质客户。公司积极响应国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战略,先后在亚吉铁路、蒙内铁路、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国际项目中标,产品设备广受好评,公司品牌进一步被国际市场所认可。
在智能测试仿真系统和微系统与控制部组件领域,公司持续巩固传统宇航芯片市场,积极拓展商业航天和工业控制领域用户,同时积极获取国家和北京市前沿技术产品研发支持,积累了包括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下属单位、中科院等诸多优质客户,并与多个重大客户构建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核工业智能装备业务领域,公司不断强化与核工业领域核心客户的关系,与核工业客户就智能装备应用建立了稳定、可靠的业务合作模式,覆盖了核工业研究、设计及生产等全产业链客户,具备一定的用户粘性。
公司积极培养行业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支持和创新团队建设,提升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和职业化素养,增进各业务板块管理人才互动,形成了一支具有航天特色的高素质专业化、市场化人才队伍。报告期内,轩宇空间获批“中关村科技园顺义园区管委会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公司加快培育人才队伍、持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充分保障,为公司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司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把握航天产业发展新形势,紧跟全面建设核工业强国要求,凭借较强的技术储备与研发能力,为航天技术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铁路车辆运行安全检测及检修业务方面,公司承担的重大国际履约项目“雅万高铁”动车组运行故障图像检测系统,顺利完成安装调试并交付客户,有效保障列车安全可靠运行,助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走深走实。在智能测试仿真系统和微系统与控制部组件业务方面,公司顺义航天产业园卫星应用智能装备产业基地已初步具备使用条件,保障了多款产品的测试和鉴定任务。在核工业及特殊环境自动化装备方面,面临进度紧、任务重、节点严的严峻考验,公司各项目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全力推动各项工程任务顺利实施,实现投产运行,获得用户高度肯定。
2023年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但公司仍然保持战略定力,全员市场,尽力寻求更多战略合作。其中,与国铁各铁路局签订多个重大项目订单,全年新签合同额同比大幅增长,为业务企稳回升创造了有利条件。雅万高铁作为中国境外首条采用中国标准和技术合作建设的高速铁路,公司上下通力合作保证了设备的成功安装和顺利验收,设备至今运行状况良好,并得到了用户的极大认可,成为公司响应祖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成果,为后续国际市场的拓展奠定了基础。
公司多款处理器和微系统模块被多家客户选型应用,并成为多个重大客户的供应商;控制系统部组件产品进一步扩大新市场领域,在低成本高性能细分市场取得新进展,获得多家单位合同订单,其中,在商业航天市场持续提升市场占有率,积累了一批优质客户资源。
公司在深耕既有业务的基础上,融合不同应用场景复合机器人任务需求,以技术为牵引加速开拓新兴市场,扩大先发优势,奋力打造新业务增长点。成功获得三废处理等领域机器人订单,并参与了多个特种应用场景的项目论证工作,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发展方向。
公司一体化协同创新迈上新台阶。2023年,公司获批首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不断加大高端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全年研发投入8396万元。新增专利授权64项,新增软件著作权登记22项。
铁路车辆运行安全检测及检修业务方面,公司多款关键产品攻克技术难题,顺利通过外部关键节点考核及评审鉴定,实现场景应用,填补国内空白,为下一步产品推广打下坚实基础。公司参与国铁集团 3项行业标准修订,1项产品获得铁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智能测试仿真系统和微系统与控制部组件业务方面,公司空天高性能处理器北京工研中心获正式批复;顺义航天产业园卫星应用智能装备产业基地已初步具备使用条件,保障了多款产品的测试和鉴定任务。公司高质量完成多项宇航重大项目,突破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微处理器及微系统领域持续推动核心技术研发向产品转化,多款高性能芯片转入评估鉴定、批投产阶段。
公司在核工业及智能装备业务方面持续取得突破,显著提升了核工业国产自动化设备的设计水平和产品质量,形成标准化、参数化、系列化的设计库和产品库,工业机器人外接型安全增强装置项目以第一名成绩通过工信部验收,特种机器人杭州工研中心挂牌成立,轩宇智能成功获得“北京市创新型中小企业”、“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资质证书,成为北京市知识产权试点单位,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能力。
公司人力资源效能得到进一步挖潜,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进一步强化了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考核,收入分配制度持续完善,全面启动了员工业务职务体系建设,持续激发人才队伍创新、创造、创效活力。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人才政策支持,争取北京市落户指标、人才引进指标,积极申请公租房解决青年职工住房问题。
截至2023年底,公司在岗位职工671人,平均年龄37岁,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职工总数的85%,其中博士25人,拥有副高及以上职称95人。2023年荣获重要奖项多个,其中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突出贡献奖1人,五院先进个人1人,集体奖项多项。
2023年,公司正式更名为“北京航天神舟智能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变更为“航天智装”,新名称体现了公司的战略定位和业务结构,进一步发挥了航天品牌效应,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良好反馈,市值稳步提升。
公司坚持目标导向,全面推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专项工程。持续完善全级次法人治理体系,顺利完成第五届董事会、监事会换届选举。全面推进法治建设,严格落实监管机构的各项规章,强化股票交易约束、内幕信息管控,连续三年荣获深交所信息披露最高评价“A”级,连续两年入围“北京制造业企业100强”榜单,树立了航天上市公司良好的资本市场形象。
公司持续加强精益经营管理和成本管控,优化了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推动公司业务提质增效;持续深化全级次规章制度体系建设,重点强化各子公司制度约束,完善管控母子公司两级法人的规章制度体系架构;稳步强化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顺利通过集团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验收。
公司坚决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抓实顶层策划和措施落地,构建“两级联动”体系,统一要求、同步推进、互为支撑,五项重点措施有机融合,有效保证了学习教育深入广泛、调查研究剖根析理、检视问题刀刃向内、整改落实坚决彻底,以实际成绩检验主题教育工作成效。
公司抓实组织力提升,着力推动党建融入公司治理,建立双周例会机制,系统谋划发展战略,推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为改革发展谋得主动。推动选人用人主体责任落地,完善后备干部管理机制,加大对子公司选人用人工作的指导力度。着力加强“三基本”建设,持续完善两级党建制度,坚持党支部标准化季度督导评价机制,建强配优党务干部,形成融入高水平推动发展的生动实践。
公司构建以“融中心、助发展”为核心的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机制,规范党支部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程序与途径。构建融入重大项目引领保障机制,成立党员先锋队,持续推进支部联盟和实践创新活动。强化思想引领,组织学思分享等形势任务教育,实现全员覆盖;巩固拓展“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成果,积极响应员工期待;研究发布特色企业文化理念,凝聚起赓续奋斗、携手共进的拼搏动力。
公司将坚持归核聚焦,推动航天技术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引领,不断增强市场开拓和技术创新能力;坚持产融结合发展,推动人才强企,在建设智能装备产业集群中充分发挥龙头、平台作用,争当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的先行者。未来,公司将发展成为集设计研发、系统集成、加工制造于一体,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智能装备提供商和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重要提示:经营计划、经营目标并不代表公司对2024年度的盈利预测,能否实现取决于市场状况变化、经营团队的努力程度等多种因素,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请投资者特别注意。
一要进一步找准定位,持续提升各业务领域的行业地位、主导能力和引领能力,形成专精特新企业集群式发展的良好局面;二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下力气提高上市公司发展质量;三要进一步明确思路,推动“十四五”后两年的发展;四要进一步谋篇未来,主动接轨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一要加强重大工程任务,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二要加大战略市场开拓力度,精准对接重点行业用户,发挥公司核心竞争优势;三要努力开辟新的增长点,各业务领域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论证布局新赛道。
一要坚持技术立身,以核心技术和产品支撑高质量发展;二要畅通正向循环,面向市场搞研发,做强研发固市场;三要强化协同创新,加快打造智能装备技术创新策源地。
一要坚持围绕发展目标合理匹配人员规模,持续提升人力资源效能;二要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推动干部队伍专业化、年轻化;三要持续关爱员工,提升福利保障水平。
一要进一步提升合规管理能力;二要持续提升精益经营管理能力,做好经济运行监测与分析,及时预警并管控经营风险,完善经营质量评价体系,深入开展经营质量提升行动;三要强化上市公司法人治理;四要深入落实“七位一体”主体责任和监督监管责任,做好信访维稳工作。
一要坚定不移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持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二要充分发挥党委领导作用,深入推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的进一步走深走实;三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近几年国内外宏观环境复杂多变,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加大,不确定性增加。公司所处的轨道交通、航天航空、核工业三大发展行业也面临产业格局调整和产业生态变化,可能对公司经营发展形成挑战。
应对措施:公司积极响应国家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的号召,抓住“新基建”、绿色低碳发展、数字化转型等确定性的政策机遇,推动产业布局落地。公司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紧跟产业变革步伐,以持续迭代的新产品、新业务努力把握市场先机。
从行业趋势上看,产业领域的激烈竞争已成“常态”;核工业市场已呈现出开放式竞争态势,智能制造、高端机器人已经成为各地重点扶持的战略性产业,“内卷”成必然趋势;轨道交通领域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新兴企业进入行业,实力不可小觑,公司面临市场竞争加剧、销售价格下降、毛利率降低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紧抓数字经济建设机遇,努力践行服务国家的使命,发挥技术创新优势,助力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提升,强化在轨道交通、航天航空、核工业三大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完善营销推广体系,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市场综合竞争能力,努力开拓新业务领域,抵抗竞争加剧的风险。
近年来,公司在芯片设计、装备研制、多技术融合领域进行前沿探索和应用创新。因公司部分研发项目具有技术难度大、复杂程度高、开发周期长、外界环境变化不确定、研发投入高、市场成熟度低等特点,存在一定的技术设计风险和技术研发失败风险;或者新研发的技术和产品无法受到市场认可,未来存在新技术和新产品不能预期完成经济效益转化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研发策略,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和技术可行性论证,重视产品立项评审管理和前期技术验证;加强研发计划和预算管控,重视研发过程监管;注重产品研发规划和节点控制,持续提升投入效力,力争降低产品研发失败和不能如期产生效益的风险。公司将进一步建立健全研发管理体系,提高研发效率,缩短研发周期,控制研发成本,从而提升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竞争力。
公司所处行业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技术研发、运营管理、供应链保障等各环节需要大量专业人才作为支撑。在当前国内外复杂局势背景下,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各路资本竞相涌入,导致技术人力成本大幅上升,人才竞争加剧。维持人才团队的稳定,并不断吸引新的优秀人才加入,对公司经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应对措施:公司将加强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落实“人才强企”战略,做好专业方面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训,打造专业化技术团队;建立并运行以价值为主导目标的激励措施,形成员工和企业共存的“命运共同体”;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氛围;完善员工福利保障,构建与公司业绩发展相适应的福利保障体系;加强员工健康关爱,落实体检、休假制度。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
版权所有:开云·体育全站(中国)官网入口 百度搜索: 自动化涂装生产线 / 自动化前处理电泳系统 / 自动化喷涂系统 / 自动化烘干固化系统 技术支持:开云体育全站官网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