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为卷,岁月为笔,一幅宏伟蓝图的“大写意”正在绘成细腻生动的“工笔画”。
“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近年来,扬州全市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持之以恒建设产业科创名城、文化旅游名城、生态宜居名城,努力书写好“强富美高”新扬州建设的时代答卷。
时间是蓝图的见证者,光阴是奋斗者的里程碑。站在高水平发展的节点上,我们回望走过的奋斗历程,是为了更好地向着未来出发。今起,本报推出“牢记嘱托 答好‘强富美高’新答卷”专题报道,敬请关注。
12月8日,扬州金陵船厂,随着一声汽笛长鸣,由招商局金陵船舶(江苏)有限公司为意大利航运公司建造的世界上最先进的新一代环境友好型短海货物滚装船顺利交付。
全球最大、世界先进、国内首制……“扬州造”船舶不断攀高逐新、加速出海,仅今年前10个月便已实现出口136.9亿元,同比增长101.8%。
一舟奋楫,百舸争先。近年来,扬州将“经济强”作为“强富美高”的首位要求、“好地方”建设的第一要务,始终锚定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主航道”,加快构建包括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在内的“6群13链”产业体系,努力打造长三角存在竞争力的产业科创高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3年的3252.01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7423.26亿元,连跨4个千亿级大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跻身全国城市前20强。
新起点、新蓝图、新征程。而今,扬州提出“双万亿”新目标:工业开票2025年突破万亿大关、地区生产总值“十五五”迈上万亿台阶。市委书记王进健说:“早日跨进万亿GDP行列、努力在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全国城市前列,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重大使命和奋斗目标。”
今天的扬州,“经济强”的基础更厚实、实力更彰显,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步伐亦愈加坚定。
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开幕,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一批代表世界领先水平的“高、精、尖”中国制造惊艳亮相。
全球企业云集,扬企自当争先。航展上,戎客系统科技有限公司等扬州企业精彩登场,向国内外众多客商展示了企业自主研发的多款硬核产品。
“我们聚焦无人化技术和高速履带系统,解锁新材料、新技术,打造了一系列全新的高品质民用和军用特种装备。”扬州戎客总裁郭呈满脸自豪地表示,公司自主研发的无人机AI无人驾驶仪模块在航展上备受关注。
2024扬州(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汇报会召开,扬州成为众多央企名企关注的焦点。
“会上,32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市发改委相关负责的人介绍,今年以来,扬州抢抓发展新机遇,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双向发力,全面加强与在京有名的公司、央企国企、上市公司、科研院所的拜访联系,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深化与北京的对接合作,推动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签约落地。
企业自信满满,项目向“扬”集中。这背后,是扬州多年来坚持产业立市,坚守实体经济,把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市之要结出的硕果。
回望发展之路:2018年,扬州实施“制造强市”行动,参照省13个产业集群、50条重点产业链领域,结合扬州实际,提出打造“323+1”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2023年,全省新一轮布局的制造业体系调整为“1650”,扬州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审时度势,出台《加快建设制造强市行动方案》,确立了“613”产业体系发展主线条产业链的“首链”。
从“323+1”到“613”,这不仅是数字之变,更生动诠释着一座城市的产业体系、发展理念之变,彰显了扬州聚力实体经济,聚焦先进制造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高水平发展的决心。
夯实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基本盘,扬州进一步聚“链”成势。市长潘国强强调,要在高水平发展上出实招,围绕“613”产业体系,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推动强链补链延链。
市领导领衔、包保推进重点招商项目,顶格领导、顶格谋划、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各县(市、区)、园区和部门集中精兵强将,组成项目专班,建立“赛马”机制;重点招引链上总部型、龙头型、平台型产业项目及产业链核心关键项目,每年滚动招引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000个以上,加快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头羊的领军企业……
上下齐心,全力推进,一批批重点项目投资建设,一个个产业链条增粗拉长,为扬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六大主导产业集群规上企业完成开票销售4554.7亿元,占全部规上企业的89.1%,对全市工业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从13条新兴产业链看,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增长39.3%,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增长20.1%,集成电路产业链增长17.0%,高性能合成材料产业链增长13.9%,智能电网产业链增长13.7%……彰显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强劲脉搏和澎湃势能。
临近年底,天气愈寒,但走进扬州企业的生产车间,却让人感受到越来越火热的发展激情。
150台机器人同时挥舞“手臂”,自动完成注塑注胶……这是生态科技新城企业江苏三笑集团绿色智能工厂内的生产场景。企业负责的人介绍,作为扬州传统制造业的明星企业,三笑集团通过引入智能机器人、自动化流水线等设备,配合企业与专业科创团队设计开发的软件系统,使所有生产、存储、搬运、检测环节都无需人工操作,已达到“黑灯工厂”标准。
无独有偶,走进扬州泰利特种装备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自动化组装流水线度转动,打孔、固定,一气呵成。公司负责的人介绍,企业借助5G技术,采用ERP系统、MES系统等将机器人、AGV、智能立体仓储、SAP财务系统等“联网”,实现生产、仓储、物流、财务和采购等环节的数据共享和协同管理。“原先一条生产线名工人操作,现在只需一人在电脑前操作就能顺利完成生产。”
无论是小牙刷用上“黑”科技,还是智能车间让制造变“智造”,无不折射出扬州产业创新转型发展的活力与魅力。
扬州人深知,科学技术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只有把科学技术创新作为首选项,不断的提高创新的浓度和贡献度,才能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近年来,扬州以生产力之“新”,提升发展之“质”,实现“好地方”之“好”,拿出一个个实打实的“硬招子”,不断推动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层次地融合,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之以恒推进产业科创名城建设:
做大创新主体。聚焦“613”产业体系的“卡链处”“断链点”,深化“揭榜挂帅”攻关机制,支持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滚动培育建设10个企业创新联合体;持续推进科技招商,每年招引1000家科技型企业,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次培育的创新矩阵。
做强创新载体。大力实施科创载体高水平发展三年行动,对照“一个片区、一个产业、一支团队、一只基金”标准,整合优化科创载体布局,加快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
做实创新平台。主动融入长三角科学技术创新共同体和上海科创中心、南京科创圈建设,支持扬州大学参与建设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探索建立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牵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共同参与的协同攻关模式,不断的提高国汽轻量化研究院、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扬州)服务中心、北京机电所扬州创新中心、南京大学扬州化学化工研究院等平台创新研发水平,加快各类创新平台引优育强。
做优创新生态。深入推动开发园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深化园区招商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管委会+公司”运行模式,努力把开发园区打造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高地;进一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布局建设一批研发技术、概念验证、中试生产、检验测试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不断形成更加健全完善的技术转移体系。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而今,扬州大地上,一个个传统产业“发新芽”,一个个新兴起的产业“长成林”,一个个未来产业“快生根”,产业科创名城建设慢慢的变成了城市经济高水平发展的“新引擎”,释放出磅礴动力——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企业研发支出填报额同比增长12.4%、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25.1%;累计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8398件、同比增长28.13%,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0.69件、同比增长25.76%;技术合同成交额已超去年全年总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持续攀升。
“博恒新能源材料”是一个百亿级投资项目,涉及动力电池、半导体等新兴起的产业中有关新材料的高端开发与应用,还将打破国外高端新能源基膜的行业垄断,这样的项目无疑是各地招商部门眼中的“香饽饽”。去年10月,该项目最终落户江都。
“我们当初考察了10多个城市,最终落户扬州,除了看好这里的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外,优异的营商环境、尤其是基金投资加持是重要‘加分项’。”看着项目日新月异的建设场景,扬州博恒首席财务官黄亚兵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产业基金是重要的“耐心资本”。如何更好地发挥产业基金作用,助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近年来扬州一直在改革中不断探索、稳步前行。
今年8月13日,2024扬州(上海)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产业推介会举办。扬州打造的千亿产业基金集群“版图”首次对外发布,120支政府产业基金、总规模941亿元,为扬州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活水”。
上月,扬州市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正式完成工商设立,基金规模达12.5亿元,是全市“613”产业体系中的“6群”基金之一。今年以来,市国金集团已先后组建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投资基金。
产业基金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是扬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重大改革事项上,扬州不断突破,成果喜人:高水平建设航空科技扬州实验室,获批总规模16亿元的江苏航空航天(扬州)产业专项基金,成为全省率先落地的首批设区市产业专项母基金;推进园区招商体制和通关便利化改革,中欧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产业园获批省级国际合作园区,实现扬州省级国际合作园区零的突破……
正是因为坚定不移地将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逐渐完备有利于高水平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城市发展的新动能越来越强、新优势越来越多。
放眼未来,怎么来实现“双万亿”新目标,进一步答好“强富美高”新答卷?9月6日,市委八届九次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了《扬州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扬州新实践的决定》。新起点上,“强富美高”新扬州建设的步伐愈加坚实——
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聚焦解决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新兴起的产业、未来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化的经济深层次地融合,到2026年实现全市数字化的经济核心产业营收达300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超11%;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双向发力,引导鼓励行业领军企业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构建有利于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一起发展的体制机制。更深层次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更大力度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帮企业解决融资、用地、用工、用能等方面难题。
构建有利于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深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全方面推进科技攻关、招商方式创新、平台建设运行和科创载体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完善人才教育培训、使用、评价、服务、激励等全链条体制机制,坚持源头供给、成果转化、产业落地一体发力。
构建有利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积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高水平扩大对外贸易,高水平建设合作平台,高水平打造对外开放品牌,让扬州成为投了放心、投有回报的“好地方”。
在全局上谋势,在关键处落子。锚定新时代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扬州全市上下正以改革到底的决心,锐意进取、实干争先,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精准发力、协同发力、持续发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扬州新实践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