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在考察浙江期间强调,要从影响和制约高水平发展的堵点和难点问题入手,以重点领域改革为牵引,全方面推进各领域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是我省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的牵引性抓手,聚焦企业全周期和产业全链条发展需求,赋能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当前,全省各地以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为“中台枢纽”,通过数字赋能、多跨协同、机制创新,积极推动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实战实效。今天,我们来看:
舟山市聚焦船舶、船东、船员需求,探索全要素增值服务体系,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线上线下联动的服务模式,精准赋能海事服务产业链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加快打造舟山国际海事服务新高地。2023年,海事服务产业总产出突破500亿元,保税油加注、外轮供应、船舶交易、外轮维修均稳居全国第一,舟山港跃升全球第四大加油港。宁波舟山港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跃升至第9位。
一是完善增值服务体系。率先打造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开放专区,集成港航、海关、海事、边检等“一站式”“一条龙”“全天候”口岸通关服务。目前通关中心已进驻人员近百人,提供船员换班、信息采集等增值服务,累计服务1.3万余人次,为船员节省相关开支超100万元。
二是强化数据增值服务。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益,打造智慧化一站式口岸监管服务平台,数智赋能保税油加注、物料供应、船员换班等一件事改革,保税油加注办结时间缩短1/3,加油锚地利用率提升20%,物料供应申报时间缩短至5分钟,船员审批时间从1天以上缩短至2小时内。
三是深化政策增值服务。出台国际航行船舶保税船用燃料油供应管理办法、物料供应管理办法等制度及标准10余项,填补行业监督管理空白。攻坚突破“外锚地供油”“一船多供”等74项系列政策,其中49项全国首创。
一是创建海上综合服务区。全国首创锚地综合海事服务,锚地服务功能从单一加油拓展至物料供应、检验测试、船员换班等综合服务,效率与新加坡基本持平。2023年完成保税油加注704.64万吨,同比增长16.95%;外轮供应货值40.17亿美元,同比增长16.66%。
二是打造海事服务产业岛。投运小干岛海事服务产业园,开工建设国家级船员评估中心、国际船东商会大厦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加快形成“前店后园”产业格局,推动海事服务从“一向多、散到集”“一件事”向“一类事”转变。目前已累计集聚海事服务企业203家。
三是拓展高价值海事服务。引导船企发展“绿色修船”业务,延伸发展双燃料船舶改装等高的附加价值产业,2023年外轮维修产值90.54亿元,同比增长41.53%。支持浙江船舶交易市场打响“拍船网”品牌,成为全国最大的船舶交易市场。
一是搭建聚才育才平台。建立长三角引航学术交流机制,定期组织并且开展甬舟引航员技术交流等活动。创新“技能培训+订单就业”育才模式,联合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江海直达培训班”“达州海员培训班”,2023年累计培养江海直达人才120余人,达州海员211人。
二是建立金融合作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持续深化航运金融服务,为推动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牵线搭桥,促进银企精准对接,2023年累计解决企业融资2亿元以上。创新推出“船易贷”“船贷通”等港航金融典型产品,2023年共为12家港航企业新增贷款授信额度4.5亿元。
三是整合法律服务资源。成立“一站式”海事商事法律服务中心,全天候受理社会各界海事商事相关法律咨询。与境内外知名调解、仲裁、律所等海事商事法律服务机构建立合作机制,提供法律服务的共享处理空间。2023年累计受理海商事仲裁、调解案件55件,涉案金额近1.9亿元人民币。
杭州市萧山区依托企服中心“一事联办”专区,围绕膜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全要素、全链条、全方位为“链主”企业科百特提供专属支持和精准服务,政企合力打造创新产业集群膜材料小镇。2023年,小镇集聚膜材料产业上下游企业6家,实现工业产值43.37亿元,增加值23.1亿元,税收4.76亿元,亩均税收超45万元。
一是实施“腾笼换鸟”综合集成改革。探索合作开发和连片更新的腾退新模式,强化产业空间保障,累计为膜材料小镇腾出406亩工业土地空间。围绕“近中远”的梯队空间建设,通过租赁存量空间、收储低小散企业、新建标准厂房,小镇核心启动区可提供约179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
二是创新“拿地即开工”审批机制。深化重点项目审批协调代办机制,优化“前期报批、开工建设、落地运营”的项目全生命周期包办机制,为膜产业项目提供“上门走访”“模拟审批”“容缺受理”等服务,提高项目审批落地速度。科百特年产80万平方米半导体超纯水脱气膜项目仅隔一天就成功申领出开工所需的各类审批文件。
三是优化产业基金布局。探索“基金+基地+招商”的产业培育发展模式,以产业基金破解园区投融资难题,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助力产业发展壮大。目前,已在区级产业基金下设规模达10亿元的膜材料产业引导基金,用于缓解企业未来的发展资金压力。
一是深化双链高效协同推进机制。强化“链长”牵头服务、“链主”引领带动,创新政企协同招商模式,由区级部门、区属国企、属地镇街与链主企业联合组团赴外地招商洽谈,打造项目矩阵,累计为科百特新招引产业链上下游相关项目8个,总投资超30亿元,有效发挥建“链”强“链”作用。
二是完善企业研发机构培育机制。鼓励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建立创新联合体、实验室、研究院等研发机构,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分离膜研产一体化中心,逐步形成以科百特C5验证中心(业内全亚洲最大实验室)、C10除病毒验证实验室等研发机构为首的科研集群。依托集群效应,科百特已研发出近2万款高技术门槛的膜材料,是全球仅有的具备全产业链研发生产制造能力的三家企业之一。
三是实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扩容增量膜材料产业相关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队伍,小镇累计招引A至F类人才198名。构建多方协同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鼓励企业与本土职业技术院校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累计为企业输送技能人才364人,有效保障企业用工。
一是优化居住环境。聚焦企业员工“急难愁盼”,开展小镇环境整改治理提升,投入1.3亿元完成周边“四纵三横”七条道路形象提升和水电气污等基础设施改造。完善人才住房保障制度,快速推进人才租赁住房建设,计划完成新建186套。
二是丰富生活业态。创新“文创+工业”开发模式,引入专业设计团队对科百特旁边的环境开展整体规划设计,在园区建设中融入时尚、创新、科技、新潮理念,系统布局21处嵌入式商业节点,新增600方商业空间,引入书吧、咖啡、轻餐饮等业态。
三是创新治理模式。针对小镇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园区人口流动性强、在建项目多等难点问题,在已有的园区警务站基础上,进一步增设“老乡调解驿站”“共享法庭”“涉企综合执法联络站”,变“监管导向”为“服务导向”,构建起园区治理15分钟服务圈,将基层治理触角向园区延伸。
磐安县聚焦中药材产业集群发展程度不高、质量保障体系不全、品牌附加效应不强等问题,构建中药材全产业增值服务新生态,进一步做大产业规模、做优产业链条、做强产业品牌,为县域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坚实支撑。2023年,该县中医药健康产业产值达92亿元,实现中药材亩均增收1.1万元。改革做法在浙江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新闻发布会上作专项推介。
一是打造一个园区。建成全省唯一以中药材历史经典产业为依托的特色小镇,打造千亩百亿中医药产业园,入驻康恩贝、一方制药等30余家知名药企。目前累计落地项目22个,包括全国单体投资最大的超临界中药加工项目、全省首家冬虫夏草人工培育项目,总投资达118亿元。
二是建立一个智库。组建中药产业科学技术创新联盟与共享实验室联盟,入驻种植、加工、流通全链条专家86名,引进朱永官和王琦院士,针对性解决中药材源头土壤治理与产品研发瓶颈。
三是解决一大难题。针对药农药商融资贷款难问题,全国率先推出“磐药e贷”“红盟药业贷”等线上信用贷款产品,成立全省首个中医药产业投资基金,拓展知识产权服务,累计发放贷款26.8亿,撬动社会投资112亿。
一是以标准稳品质。在全国率先构建三产融合的标准化体系并启动全域GAP示范区建设,制定全国首个浙贝母“品字标浙江农产”标准和药膳行业(《磐安药膳》)省级标准,辐射带动全省30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生产。
二是以共享提品质。首创“三共享”模式,以共享加工、仓储和检测提升药材有效成分含量16%以上。全国首创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一体化加工“共享车间”,该模式已由国家药监局向山东、安徽等9省推广。
三是以溯源保品质。开发中药产业大脑,实现“磐五味”等大宗道地药材全过程可追溯,累计赋码药材13650吨,抽检合格率达100%,助企节省本金3600万元。
一是设立增值服务平台。依托县企业综合服务中心,设立中药材特色产业服务站,落地中药材“一类事”,提供标准计量、检验测试、质量管理、农技培训等41项增值化服务,累计服务药农、药企5万余次,闭环处理问题2000余个,兑付扶持资金1.5亿元。
二是探索专利开放模式。成立全国首个中药材知识产权联盟,首创“专利+商标”模式,发布130件开放许可专利,首次将6件中药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纳入知识产权池,打通知识产权交易壁垒。
三是丰富中药材新业态。全省首创“医共体+医养”模式,推出“中药材+旅游、研学、美食”等特色产品,成功创建浙江省药膳之乡、中国药膳美食地标城市,相关实践被《人民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开化县着眼本地茶产业服务人才稀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品牌附加值低等问题,依托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为农服务专区,密织“服务链、管控链、文化链”,助力开化龙顶茶产业振兴走上快车道。2023年茶叶产量、产值增速分别为10.7%和28.1%,先后荣获中华文化名茶之乡、浙江省“三茶”统筹发展金叶奖、全国唯一绿茶红茶炒制“双冠王”等。
一是借才引智构建发展智库。构建“1+9”人才服务增值模式,为茶产业规划、茶园管理等提供智力支撑。组建茶叶科学研究所、茶产业专家工作站,与中茶所、浙江大学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已聘请中茶所等4名茶产业专家,开展《开化典型产区茶叶品质化学差异性研究》等3项课题研究。
二是订单培训培育乡土人才。以茶农茶企意愿为导向开展订单式培训,针对性提升茶农茶叶培育及营销技能。以大师工作室“师带徒”的形式开展茶工匠人才梯度培养,开展各类培训班10余期,培育茶工匠2703人,选育高级技能人才399人,孵化电商新零售能手100余人。
三是数字赋能拓展平台服务。开发开化龙顶线上服务应用,通过茶园证登记、包装申领、商标授权等,实现从茶园到茶杯全链条可追溯闭环管理。全县6万余亩核心茶园全部上图,市场累计订购通用包装12.45万余套,发放茶标9万多个,申报个性化包装6万多套。
一是源头精选迭代品种。发挥开化绿茶金三角核心区环境优势,深挖茶叶价值,与中茶所合作建成试验示范基地5个,选育“中龙22”等3个香高味醇新品种。在传统绿茶基础上推广白茶、黄茶、岩茶等多品种,研发桂花、玫瑰等不同品味系列的红茶,满足多种市场需求。
二是规范标准优化品质。完善开化龙顶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钱江源开门红团体标准,引进标准化加工流水线,目前已建成SC认证茶厂17家。新建茶叶快速检测中心,对入市自产自销的茶叶进行重金属、农残等快检初筛,2023年累计开展检查5000余批次,合格率为100%。
三是国企引领打响品牌。组建浙江龙顶茶叶有限公司,举办开化龙顶茶文化节、北京品鉴会、全民饮茶日等宣传推介活动12场。深化与江中集团、艺福堂等头部企业合作,与南水北调、吉利汽车等大规模的公司开展定制茶业务。依托香港茶道总会、中国国际茶艺会,拓展海外高端茶市场,提升开化龙顶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是推广优质文化IP。与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主流新媒体合作,以“钱江源头水,开化龙顶茶”为IP,发布宣传报道40余篇,累计点击突破5亿次。通过“百万年薪聘导游”和邀请粉丝网红为开化龙顶推介,带动茶叶销量2000余万元,开化龙顶品牌线上话题登上城市热搜榜。
二是厚植茶韵文化氛围。成立茶文化研究会,深挖传统茶技、茶俗、茶故事等文化资源,完成《老天赏茶》系列丛书初稿。开展茶王争霸赛、技能竞赛和文创品大赛等活动,评选省级以上茶艺师、评茶员671人,推出一批具有钱江源标识的白鹇、根宫佛国等茶主题文创品。
三是推动茶旅深层次地融合。创新茶旅业态,打造风情茶园、茶体验馆、茶民宿、茶美食等,先后创成3A级景区2家、浙江省品质民宿金银宿3家。推出采茶制茶、茶道体验等旅游及研学活动,龙顶探源寻“遗”之旅入选2023茶乡精品旅游路线万余人次。
温岭市为破解广告产业模式传统、技术落后、布局分散等问题,打造集创新研发、产业融合、企业孵化、人才教育培训等增值服务于一体的省级广告产业园,是全省乃至全国唯一的数字广告产业园创建工作试点。2023年,广告经营主体发展到
2888户,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广告企业近110家,从业人员1.25万余人,广告产值达80亿元。
一是需求归集+规划整合。广泛归集企业需求,回应企业集聚资源建设广告产业园的普遍需求。对广告产业做近、中、远发展规划,以总部经济基地112亩土地为边界,整合近3万平方米办公用房,总投资超15亿元,夯实园区建设基础。
二是专班专干+集链成群。建立以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专班专干,整合上下游468家广告及关联企业形成产业链,推动广告企业集聚,打造广告传媒产业生态群、一站式采购中心、新兴媒体创新孵化基地。
三是政策保障+运营管理。出台《温岭市加快服务业高水平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广告产业高质量发展予以奖励。制订园区管理制度,加强运营管理。目前,园区广告及关联企业已达园区企业总数66.7%,其中营业额在100万以上的有23家,500万以上的有2家,1亿以上的1家。
一是提供“线上线下”平台服务。率先建立企业综合服务分中心,开发数字广告产业大脑平台,全方位为公司可以提供八大板块增值服务。目前已对接产业交流20余次,招引项目3个,形成了“广告+传统传媒+新媒体+平台”的全媒体发展态势。
二是提供“产学研融”科创服务。与中科院、阿里云、百度、浙江传媒学院等机构建立合作,共同研发数字广告技术应用2个,引导百度在温岭设立文心一言实践应用基地,与脑栋大开公司联合研发数字人技术,利欧数字生成式智能营销大模型LEO AIAD落户园区使用,助力企业转型发展。
三是提供“院企合作”人才服务。完善“企业需求”“人才供给”清单,将广告产业人才列入台州“500精英”人才计划,推动台州学院与园区企业达成人才教育培训战略合作协议,园区已有广告产业人才1700余人,其中新培养人才90余人。
一是数字主导,建强数字广告产业链。围绕数字广告构建“6+2”产业体系,即发展数字广告、新媒体、电子商务、影视动漫、MCN、传统广告等六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数字标注和知识产权服务两大辅助产业。以项目孵化、平台共建为载体,已发展2家数字广告供应链企业,完善广告设计、制作、推广、平台、渠道产业链。
二是龙头带领,延伸数字广告产业链。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引领带动、骨干企业全方面提升、中小企业提档升级”为思路,实施梯次培育。组织产业对接会、广告设计大赛、温岭广告论坛等活动,招引国内头部企业入驻,提高园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是链主牵引,补齐数字广告产业链。鼓励利欧聚合等链主企业积极开展项目孵化、技术转让、服务外包、平台共建等服务,引导7家中小广告企业主动融入链主企业供应链,不断深化园区泛广告产业生态圈建设。
龙泉市抢抓“以竹代塑”发展新机遇,聚焦竹木产业配套设施不完善、产品附加值低、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依托市企服中心,梳理面向竹木企业的增值服务事项,以“产业链、服务链、创新链”三链融合“做优”增值服务,推动竹木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2023年,全市竹木加工产值达
一是聚焦资源端,做大“基本盘”。充分的发挥林地资源优势,深化“企业+合作社+农户”共富模式,配套完善林区基础设施,建立健全竹木产业质量追溯机制。目前,全市完成竹林FSC认证39.9万亩,发放丽水首批“碳足迹评价证书”和“产品碳标签”。
二是聚焦加工端,建好“孵化器”。持续推进国家竹木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建成初加工点10个、小微园14个,入驻竹木加工公司600余家,构建“初级分解+小微园+精深加工”多能级平台。深入实施优质竹木加工公司梯度培育工程,培育竹木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省级重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10家。
三是聚焦销售端,寻求“增长极”。加快构建现代林业市场营销体系,打造“龙尚竹”区域公共品牌。建成竹木产业数字化决策系统,推动竹木产品供需匹配,拓宽销售路径。全市竹木小家具电商年销售额达26亿元,竹小家具销量占全国同类目产品60%以上。
一是构建“保姆式”链长体系。依托林长制建立由市领导挂帅的竹木产业“链长制”,实施链长牵总、会长搭台、团长服务、校长支撑、链主带动“四长一主”协调联动机制,提供全方位、多样化服务,2023年累计办理林业行政许可1234件,服务企业超300次,处理问题50余批次。
二是完善“全周期”政策体系。聚焦竹木产业全生命周期,建立产业扶持专项资金,支持抓大育小、扶优做强、强链补链。目前已为65家竹木加工公司、260多家林业经营主体兑付扶持资金4194.5万元。
三是健全“一站式”服务体系。建成集成竹木展销、客户服务、电商营销、物流仓储、品牌运营等功能为一体的竹木产业创新服务中心,引进外地回归企业和直播商户17家、快递公司3家,日均出库1.53万件,快递价格降幅超8%,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一是科技赋能,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智能化”。组建校企揭榜挂帅科学技术创新联盟,开展林业关键领域技术攻关。如龙泉市亿龙竹木开发公司应用创新联盟研发的防腐防霉阻燃剂技术生产特种竹材,成功打开欧美、中东等国际市场,签订意向订单超2000万美元。
二是人才赋能,推动招才引智“专业化”。与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名校共建实体化研究院,联动实施“乡土人才教育培训、企业家素质提升、技能产业工人培育”工程,累计委培、引进林业专业紧缺人才33人,培育国家级乡土专家1名、省级乡土专家15名。
三是数字赋能,实现价值提升“高效化”。迭代升级“益林共富”应用,贯通归集196项业务数据,创新打造“经营流转、绿色金融、林业碳汇”等特色场景,累计发放林业贷款3.05亿元,流转林地4.11万亩,完成碳汇交易47万元,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来源:以上信息由舟山市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杭州市萧山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磐安县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开化县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温岭市企业综合服务中心、龙泉市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提供,欢迎网友在本公众号“竞跑者”栏目留言谈实际体验感受。